繁体版 简体版
书网 > 历史军事 > 日暮醉归途 > 第62章 影响

右辞的同伴见他无事,紧张退去,看他和水乔幽攀谈,走了过来,“羡予兄,这位兄台是?”

右辞听他问起,忙给他们二人做了介绍。

水乔幽下了马,两人分别见了礼。

右辞身边问起水乔幽的人是他的同僚兼友人,姓孔名达,如今同他一起在编修郡志,郡志修了多日,有些烦闷,两人今日得空,约了一起来这郊外赏景。

说起这个,右辞看着自己那头还挡着水乔幽的驴子有点尴尬。

大概是他们今日走的地方有点多了,他俩的驴后来都不愿再走,他们没办法,从骑驴变成了牵驴。牵着它们走了一个时辰,他们还没喊累,它们又不肯动了,拉扯了半天,就有了水乔幽看到的这一幕。

水乔幽并未笑话他们,只是礼貌听着。

右辞是个开朗的人,看她态度,尴尬慢慢退去,恢复正常。

他见水乔幽一个人在这郊外,问道:“你这是还要赶路?”

“是。”

天色已经不早,右辞这一年编修郡志,对这附近的情况算是熟悉,提醒她,“前面二十里都没有村子,天色已经不早,你再走下去,今晚可能就没有可以歇脚的地方了。”

水乔幽听他这么一说,望向前方。

看得出来,她对这里不熟。

这里离城也有二十多里地,右辞二人的驴,一看今晚也不能带他们回城。没遇到水乔幽之前,俩人已经商定今晚干脆就去附近村里借宿一晚。

孔达已来盐奇两年半,这边景色四季都好,他常出城游玩,晚上回不去就在农家借宿,一来二去,他同旁边村子里的人家都熟,这一年,右辞也同他在这边借宿过几次。

此人也是个性格爽朗之人,听了他们对话主动提出,让水乔幽今晚别赶路了,同他们一起,去旁边村子里借宿一晚。

水乔幽有些犹豫,担心麻烦他们。

孔达觉得她太客气,劝她不必拘谨,村里的人都是热情好客之人,右辞也赞成她一起去。

最终,水乔幽没抵住俩人的劝说和善意,答应同他们一起前往旁边村子借宿。

右辞俩人哄了半天,那两头倔驴终于肯跟他们走了。

水乔幽牵着马与他们同行,几人闲聊起来。

孔达随口问道:“水兄,是准备前往何处?”

水乔幽回道:“归安。”

“你是归安人氏?”

“不是,我暂住归安。”

至于她是哪里人,面对两个淮地人,她不再细说。

右辞想起先前与她同行的‘杜公子’,当时化名杜公子的楚默离有说过他们是一道的,便也问了句,“今日怎么不见杜公子?”

水乔幽没做隐瞒,“他现下在凤仙,有事要办。”

“哦。”

右辞闻言,不再多问。

孔达善谈,喜欢交友,之前他就听人说归安风土人情素有特色,听水乔幽说暂住那里,兴奋地同她聊起归安来。

水乔幽话虽不多,却也会有礼回答。右辞没去过归安,也对他们的话题起了兴趣。

几人边走边聊,杜公子的话题很快被盖了过去。

三人聊得正好,右辞牵的那头驴,又开始闹脾气。水乔幽没笑他,孔达拿他打起趣来。

他们相熟,这种事情在他们之间估计常有,右辞也不在意,让他与其说风凉话,还不如想办法帮他哄好驴子,否则今晚他们怕连前面村子都到不了了。

说话间,那头驴子突然朝前疯跑,右辞还拉着缰绳,反应不及被驴子带着往前跑。

水乔幽看着这一幕,没有出手帮忙,就像是情况突然,也没反应过来。

孔达有被吓到,慌忙追上去。

虽然驴子的速度不如马,但追了一段,他还是没能拉住右辞的手。

直到驴子跑出五六丈远,发了脾气,尥起蹶子,右辞被甩进了旁边溪水沟里。

人被它甩出去,它情绪也稳定了,不再乱走。

这惊险一幕,吓得孔达脸色发白,急急忙忙跑向溪边。

溪水不深,里面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石头,右辞躺在里面,头撞到了石头,一脸痛苦,狼狈至极,起不了身。

孔达去拉他,一把没拉起来。

这时,水乔幽赶了过来,两人合力才将他拉了起来。

有了这么一出,右辞暂时放弃了他那头驴子,这里民风淳朴,他也不怕驴子丢了,直接将它拴在旁边树上,不再带它同行。

陪着一瘸一拐的右辞慢慢走着,水乔幽难得地关心人,“右兄,可还好?”

右辞不肯丢了面子,挤出一个笑容,“还好。”

扶着他的孔达插话,“你确定你还好?你要是还好,我可就放手了?”

右辞斜了他一眼。

孔达毫不客气地笑出声来。

水乔幽走在一旁,低眉瞥了眼他瘸着的腿,不再说话。

天黑时,三人终于到了孔达所说的村子。他的确同村里的人很熟,很快就在村里给三人借到了房间。

右辞摔得一直没缓过劲来,手脚不便,孔达为了照顾他,同他一间房,水乔幽一个人住一间,两间房挨着。

右辞身体不适,水乔幽赶了几日路,有些困倦,三人没多聊,早早都歇下了。

困倦的水乔幽躺在床上,能够听到隔壁房里的动静。

隔壁房里的两人在闲聊,孔达今日听水乔幽说了归安,归安恰好也不算太远,向来爱四处游玩的他有点想去归安走一圈,他问右辞到时可要一起去。

右辞的声音过了一会才响起来。

不去。

孔达问他为何,他提醒孔达,如今郡志才刚修,他们哪里可能有空闲去那么远的地方。

孔达经他这么一提醒,蔫了下来,叹了一句命苦。

两人又随意聊了几句,隔壁很快只剩下打鼾的声音。

村里人歇得早,没过多久整个村子只余偶尔响起的狗吠声。

鸡叫第三遍,主人家就起了。水乔幽听到动静,也起身出门。

隔壁房里的两人还睡着,她没喊醒他们,适当给了主人一点报酬,再请他给她转达对他们的感谢,她就牵着马离开了村子。

楚默离让夙秋给水乔幽准备的是匹难得的宝马,水乔幽还是很喜欢的。

可惜她这人连养自己都是勉强,不大会养这么好的马,回到麻山镇那日,她将它给卖了。

刚卖了马,她就遇到了正好从山里视察回来的王大善人。

王大善人认出她,对她消失一个半月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谴责。

水乔幽看他气的胡子都在抖,站在原地,恭敬地低着头,既不辩解,也不反驳,任他训斥。

她赶了半个月路,一路都是骑马,这几日天气晴好,她身上的衣服就沾上不少灰尘。

王大善人说了她足足一刻钟,她一直默不作声,他有些词穷了。话停下后,注意到她的风尘仆仆,再配上她木讷寡言的模样,只觉得她有些凄惨,他又忍不住在心里反思自己刚才的话是不是说重了。

原本王大善人在山里出来时,气的想要辞掉她,如今见她这任打任骂,任劳任怨的模样,将在肚子里滚了几圈的话收了回去,放轻声音询问她可是遇到了什么难事。

水乔幽低声回道:“还好,已经解决了。”

那就是真遇到了事。

水乔幽看他说的差不多了,端正态度,道:“您息怒。您放心,这段日子耽误的事,我一定尽快补完。”

王大善人看她态度这么好,有难处也没找借口,要辞退她的话最终还是没说了,确认她的事当真已解决好,只是口头告诫她下不为例。

水乔幽应下,接下来的一个月,只要不是狂风暴雨的日子,她都山里努力赶工。

王大善人过来给匠人结算工钱,站在她刻的那座佛像下,对她这一个月的劳动成果很是满意,没再说之前的事,又多给她发了十日工钱,鼓励她好好干。

二十多日后,还没到结工钱的日子,王大善人又来了。他站在佛像下,哀声叹了一口气,像是想说什么,可看水乔幽在山顶刻佛头,就没让她下来,很快便离开了。

过了两日,水乔幽收工回去,在路上遇到了隔壁山里的匠人。

两人打了招呼,那匠人脸带愁容地问她,“前两日,东家过来可有同你说什么?”

“没有。”

“那你觉得,我们这差事还能不能继续做下去?”

这话水乔幽没太听懂,“……出什么事了?”

匠人惊讶,“那事你还没听说?”

水乔幽从凤仙回来后,一直没去过镇上,她住的地方又偏,已经许久没听到过外界的事情。

“听说什么?”

匠人看她是真的一点都不知道,同她说起了自己发愁的原因。

前几日,淮地传出,安王楚默离半个月前给陛下递了一个折子,向陛下陈述了淮地佛寺、僧尼过多等现象,他在折子中请陛下允许严控佛寺数量、僧尼人数,收回佛寺不缴赋税、僧尼可豁免罪责等所有特权。

这些年淮地佛教盛行,离不开当时淮国天子推崇的原因。这折子,陛下若是准允,那不就意味着,陛下并不支持佛教信徒继续传教。

听到这里,水乔幽明白他为何发愁了。

他们现在是靠凿刻佛像为生,若是陛下不支持佛教在淮地传教,不就相当于陛下不认可佛教,他们这差事的确很有可能受到影响。

那日王大善人在佛像下唉声叹气估计也是这个原因。

“陛下准了?”

“暂时好像还没有。”

水乔幽宽慰他,“既然还没有,那我们现在也不必太过担忧。若是这差事真不能干了,东家会和我们说的,此刻多想也是无用。”

匠人听她这么一说,再一想也的确是这么回事,整个人只能叹气,在心里安慰自己,或许陛下不会同意的,就算陛下同意了,这事也不一定会影响到他们这种小人物,否则他那一大家子该怎么养。

两人又聊了几句其他的,到了岔路口,分道扬镳,各回各家。

水乔幽并未多想此事,东家没找她说什么,她就照常做自己的事,也没想要去打听什么。

再听到此事的后续,已是半个月之后。

她两个月没去镇上,屋里再找不出吃的,她不得不去镇上补给。

到了镇上,她先去买了自己需要添置的物什,再照旧去街边小摊点了碗汤饼,准备吃完再回去。

淮地战事一停,麻山镇来往商旅又多了起来,甚至比以前更热闹。

水乔幽找了个位置坐下,汤饼还没上来,先从隔壁桌客人那里听到隔壁匠人先前担忧的事情。

十日前,青国天子已经准允安王先前上奏之事。

安王人已在淮地,并于五日前,遵照天子旨意命淮地各地郡县官府下令,从即日起,所有佛寺暂缓接受僧尼剃度,任何佛寺不可再大肆圈地。各郡县根据占地、人口规定佛寺数目、规模,凡是超过官府规定的,一律拆除。其他人不可再随意划土建寺,佛寺僧尼人数根据佛寺大小而定,多出人数必须还俗,佛寺、僧尼都同他其他人一样按律例上缴赋税,战时若有需要,僧人也会被列为征兵人选,僧尼犯罪,不可豁免……

安王行事雷厉风行,下令当日,就让各地官府派了人去各个佛寺丈量土地、清点僧尼人数,短短几日,他已命官府捉拿了一大批曾经作奸犯科的僧尼,若有拒捕不从者,格杀勿论。

淮地佛教盛行,佛寺众多,信众无数,安王此举,无异于在此地掀起了狂风巨浪。

淮地僧尼、百姓都对此有颇多怨言,佛寺不愿执行,百姓也对此令很是抵触。有人拦在寺外,不准官府的人进寺,有人直接堵在官府大门,让官府收回此令。

淮地僧尼和百姓的情绪,比雍国伐淮时还要激昂,甚至不少人不惜以命抵制官府新律。

不过数日,淮国各地,比先前淮国四面楚歌时还要乱,这几日,那些要去淮地经商的青国人,开始考虑是不是该推迟自己的行程,免得受到池鱼之殃。

说到淮地百姓对这件事的反应,有人打趣,若是当时雍国伐淮时,他们淮人能如此团结,一致对外,说不定就不会被灭国了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